第653章 谈判进展-《崇祯十五年》
第(2/3)页
争议之中,张家口分巡道梁以樟的奏疏正好送到朝廷,梁以樟认为,自隆庆年,大明开放边贸以来,百年间,边贸互市一直都是边境稳定的基石,因为有互市,大明和蒙古人互通有无,才保证了自隆庆年之后,边境冲突大大缓和,虽然有一些蒙古部落依然会兴兵犯境,但总体上,边境是安宁的。
辽东战事兴起后,察哈尔西迁,林丹汗病死,蒙古局势发生了改变,大明面对的不再是蒙古人,而是蒙古人和建虏的混合体,而张家口边贸渐渐成为建虏获取我大明战略物资的破口,究其原因,并非是边贸之错,实际乃是执行中出现了偏差,因此,关健在于调整“边贸互市”的方式,而不是完全封闭。
梁以樟提出了两点,第一,以后的张家口边贸,应分为内外两市,外市放在张家口堡,只许以物换物,交易的双方,为大明和蒙古商人;内市放在宣化城,以金银交易为主,交易双方只能是大明商人。
内外市场并不相通,想要从事边贸的商人,可以在内市买货,然后到外市去贩卖,以物换物回来,再在内市换成金银,虽然很是繁琐,但却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建虏用抢劫来的金银,反过来购买大明物资的可能。
以后,蒙古人想要购买大明的粮食药材,只能用马匹和皮毛来换,家中金银再多,也不管用。
第二,商人都是逐利的,为了避免商人利益熏心,再出现晋商卖国的现象,朝廷应该严格控制交易的商品名目和数量,对参与交易的商人资格也要严厉审查,但有逾越,立刻重处。如此,张家口贸易完全在朝廷的控制之下,可放可收。
但使做到这两点,张家口贸易就可以重开,大明不但能从张家口获取到战马和皮毛,最重要的是,可以安定蒙古人,并离间蒙古人对建虏的向心力--如果张家口长期封闭,蒙古人得不到粮食和药材,纵使没有建虏人的组织和指挥,他们怕也是要兴兵犯界了。
梁以樟的改革建议非常好,立刻得到了一些朝臣的支持,但反对的声音却依然强烈,认为去年我大明击败了建虏的入塞,何必再开张家口?蒙古人是建虏的走狗,纵使开了张家口,他们也是会跟从建虏的,既如此,还不如不开。
不说一般朝臣,就是内阁五辅中,反对的人也占据了大半。
朝堂上争论时,朱慈烺没有多说,他想要说的话,都写在梁以樟的奏疏里了,等到散朝之后,只有他和崇祯帝父子两人时,他才向崇祯帝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。
他坚持重开张家口边贸,原因有三个。
第一,政治不是硬币的正反面,一个国家的大战略,需要有忍有柔,才是国家民族的长远之计。梁以樟的建议非常好,改革后的张家口边贸制度足以保证张家口不会再出现过去的乱象,更不会出现第二个晋商,如果一个受到控制的张家口边贸,能换来张家口区域的稳定,同时又不会成为大明战略物资的流失口,相反,大明还能从张家口获取到大明需要的战马和皮毛,那为什么不开呢?
第二,大明正在恢复期,如果重开张家口贸易,能缓和局势,令蒙古人不至于百分百的跟随建虏,在控制贸易规模的同时,达到补充自己,削弱敌人的目的,有什么不好呢?
第三,最重要的是,这一次的谈判怕是不算数的,一切的结果都要等到今年冬天,建虏入塞之战结束,大明和建虏决一雌雄之后,张家口边贸才会到真正兑现的时候,如果大明赢了,就算明知道张家口边贸被分成内外两市,以物换物,己方的战马和皮毛,会大量流入大明,建虏也是不敢吱声的,但如果是建虏赢了,那么,这一份的协议,一定会被推倒重来。
就如此,倒不如先答应他们,给他们一个看不到的糖,如此,辽东战死将士的尸骨,曹变蛟等忠良的遗骸,才能尽快返回。
崇祯帝听了,有所心动。
于是,马绍瑜和袁枢出使之时,崇祯帝给了他们一定的授权。
现在,谈判结果回来了,崇祯帝却又有点动摇了,因为他是秘密授权,在这之前,并没有在内阁和朝臣中达成统一意见,如果消息泄露出去,那些反对张家口边贸的朝臣,一定会哗然,明后天的早朝,有可能会变成一场讨伐大会,马绍瑜和袁枢,一定会遭到重重弹劾。而坐在御座上的皇帝,也必然是脸上无光。
所以崇祯帝有点忧--这还是御史言官都不在朝中的情况,如果那些人在,崇祯帝不止是忧,恐怕就是害怕了。
朱慈烺明白父皇的心思,放下奏疏,淡淡道:“重开张家口,利大于弊,儿臣支持,至于朝臣中的不同意见,儿臣以为,可以仿效当年的隆庆开市,交给首辅周延儒处置,他是首辅,统领百官,如果他搞不定这样的事情,朝议沸腾,那他又有什么资格继续当这个首辅呢?”
第(2/3)页